看过这个有趣的文章没,一个小学生觉得最划算的创业就是做豆腐了。

我想如果他目睹了做豆腐的流程以及当中的辛苦,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文章了。
做豆腐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浸豆-》磨豆-》烧浆-》点浆-》挤压。
如果说仔细点,流程则是如下所示:
浸豆-》磨豆-》烧浆-》点浆-》包衣-》挤压-》揭衣-》切块-》入水。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做豆腐的每一个步骤。
浸豆,就是用水浸泡黄豆。目的就是为了使黄豆吸水变软,方便后面的磨豆步骤。浸泡时间,夏天需要6小时左右,冬天则需要半天左右。
浸泡黄豆
磨豆,就相当于榨汁机,把泡软的黄豆磨成汁。

磨浆
烧浆,顾名思义,就是将豆浆烧热。使豆汁里蛋白质失去活性的同时,也为后面的点浆步骤提供了的温度条件。
烧开了的豆浆,我们就可以直接饮用了。

烧浆
说到烧浆,就顺便提提这个阶段的另外一个产物:腐竹,我们当地也称之为豆皮。
制作腐竹,就需要撇清豆浆里的浮沫,方便豆浆表面结膜。

挑豆皮
烧浆过程中,待膜形成,用竹竿挑起,再进行晾晒,也就成了我们日常在超市里看到的腐竹了。

晾干的腐竹
点浆,可谓是做豆腐里最难掌握的一个步骤了。
点浆,又叫冲浆或点脑,名字的叫法,其实也是来源于点浆的手法的。这个这里就不细说了。
点浆,目前主要分卤水点浆和石膏粉点浆两种,前者做好的豆腐称为老豆腐,口感偏硬,但豆香较为浓厚;后者做好的豆腐成为嫩豆腐,口感滑嫩,豆香偏淡。
上面提到的两种点浆方式里,卤水和石膏粉都算是凝聚剂,将豆浆里失去活性的蛋白颗粒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豆腐脑。
下图是老爸用石膏水在点浆。

点浆
所以也可以说,点浆是让豆浆变为豆腐脑的一个过程。
写此文章前,特意请教了下老爸。每20斤黄豆,点浆需用约4两的石膏。
包衣,就是将豆腐脑舀进布里,避免后面挤压时豆腐脑流失,同时方便挤压掉豆腐脑中的水分。

包豆腐
豆腐脑中的黄浆水太多,需要挤压去除,否则豆腐脑难以成形,不能做成豆腐。

压千张
豆腐脑舀得多,自然高度就高,压成的就是豆腐。
豆腐脑舀得少,就略微一瓢,压成的就是千张。

千张
揭衣,到了此步骤,就代表豆腐已经做好,就需要将其划块了,划块之前,就需要先把包的豆衣揭开。

揭豆衣
本文为翟码农个人博客蓝翟红尘“美味佳肴”分类下原创的有关豆腐制作流程的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hai14.com/blog/how-the-tofu-is-made.html
切块,方便售卖,就需要将一板豆腐切成四四方方的小块。
就连这一小小的步骤,也是需要技术含量的。秘诀就是:入刀前,需向前入刀,再后划。

划豆腐
入水,就是将划成块的豆腐再放进水里。
一天做几十板豆腐的时候,板子不够用,就需要将豆腐捡到装有三分之一自来水的水桶里,因为嫩豆腐放在板子上不方便运输,跌跌撞撞很容易将豆腐弄破,而将豆腐放进水里,就能够很好的抗震了。

捡豆腐入水
你可能看到不少人售卖豆腐都是直接放在板子上的,要么说明运输方便,要么就说明这豆腐质地偏硬。
到这里,做豆腐的流程基本就讲完了。至于豆腐适不适宜多吃,以后我会再写一篇普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