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小说情节(2019-11-07 22:26:38)
文章大纲

博物馆一场大火里只能救一幅名画或一只猫,你救哪个?

2019-11-11 00:39:37

今天得空看了一期奇葩说,辩论题目是:

奇葩星球美术馆着火了,里面有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如果只能救一个,你救谁?


正方:救名画。

反方:救猫。


反方第一位辩手傅首尔的观点:

如果能从大火中逃生,救走的猫可以送还主人,就能为人类的爱贡献一分力量;

如果不能逃生,那么对于自己临终关怀比较好的选择,那就是救猫。因为名画是死物,给不了自己慰藉,猫则象征着另一生命的陪伴。


正方第一位辩手詹青云的观点:

从反向举例子来论证, 艺术品是有它的价值的。

如果没有价值,在那些战乱年代,兵荒马乱,为何那些保护文物的那一批人要拼命保护他们。

如果说没有价值,那如今淘宝追寻文物的那批人的努力就没有意义,那自然而然也就不复有这些艺术品的存在。

艺术文明是需要构建的,没有保护艺术品的努力,那就会没有了艺术文明。

名画在历史长河中,它可能是经历了千万次生离死别,而在这次的这场火灾当中,这个保护它的责任恰巧落到了我的肩上。


反方第二位辩手许吉如的观点:

她一开始就从蒙娜丽莎入手,来表达艺术品带给我们的价值之一,就是要我们注重对生命的敬畏。如果我们选择在大火中抱起猫,那正是捍卫了艺术品的价值,也就是表达了艺术品要向我们所传达的:我们要敬畏生命,要有同情心、怜悯心。

她还举了巴黎圣母院在今天被一场大火燃烧、圆明园旧址等几个例子,来证明那些艺术品只不过是艺术文明的外在表现的载体,是会毁灭或损坏的,但真正的文明则是藏在大家心中的,所以名画被烧,并不代表着文明的消失。


正方第二位辩手黄执中的观点:

名画看不看得懂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拯救名画的那一刻,我对名画可能会带来的价值意义的有所期待。而没有了期待,就不会对其有好奇心和保护欲,那艺术文明就会逐步消失。


接着是反方导师李诞的辩论。

可以说李诞老师的段子,真是一个接着一个,开篇就大概做了让人不得深思的描述:

艺术品的价值?

艺术品最大的价值就是活在人们的心中。

而生命的价值就是活着。

所以名画的最大价值就是烧了它。

比蒙娜丽莎,更有价值了的那就是正在燃烧的蒙娜丽莎。

比神秘的蒙娜丽莎微笑更加神秘的,那就是烧没了的微笑。


他的论据一:选择救猫就代表着我们选择了生命,同时也成就了艺术品的价值。

艺术品的价值在于艺术品后的故事,故事越丰富,则艺术品的价值越高。

还有什么比烧掉它更好的故事呢?


他的论据二:救猫有好处,救猫可以成就一个好人。

通过自己的生活里猫可以时常警醒他敬畏生命来举例子支持他的论点,救蒙娜丽莎名画就得上交罗浮宫自己未能捞到半点好处来从反向支持他的论点。


他的论据三:不要忽略眼前实实在在的哭声,而去关注那些飘渺未定的远方哭声。

要不要为了更多的人去牺牲一个人的问题,他的答案是不,也就是选择聆听近处的哭声。往往是那些人,为了所谓宏伟的事业和远大的目标,而置眼前一些人的生命于不顾,令这个世界常常陷入大火。


正方罗振宇导师的观点:

通过救火灾里消防员的死亡比例数据来表明自己在这场大火里大概率的结尾就是死亡。既然辩题的结果就是我会死亡,那他会选择名画,因为人类一般会选择比较永恒的东西,那就是像艺术品那样的永恒来寄托人类对永恒的期待。


反方经济学家薛兆丰导师的观点:

他通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到了人性的三个特征:

第一,人是自私的

第二,人是有同情心的

第三,人的同情心是会随着人的心理距离拉远而在逐渐变弱。

如果选择了拯救艺术品,那大家就知道这件艺术品是以牺牲了生命为代价的,从而会让受众质疑生命的意义。

如果选择了救猫,那么在这件艺术品的复制品背后,大家都会记得它曾给鲜活的生命让了路,这也正是其艺术品的价值体现。


正方蔡康永导师的论证方式,他一上来就问了我们几个问题,如果你的男女朋友很爱你,但他要求你的头发必须剪多长,要求你的一日三餐吃什么必须由他来决定,我们是否会感觉到对方是在爱我们自己呢。我们的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蔡导师正好就切换到我们人类对待宠物的方式,他以此想证明,我们救猫咪说是爱它,但这只是站在我们人类的角度思维而已罢了。

艺术馆博物馆,这些地方,其实就象征着保存我们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只有保存了这些艺术品,我们人类的文明历史才有迹可循。而我们和猫的生命都必朽,这一传承文明的重任也就只有落到能够不朽的艺术品身上了。


虽然听完他们各个的观点,有的不敢苟同,但也算是打开了自己思维的匣子。

许吉如当时在解读蒙娜丽莎艺术品的时候,我就觉得甚为不妥,因为辩题是名画,名画所传达的是什么,是看的人解读出来的。而她则缩小了艺术品的传达空间,缩小到只是在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依她如此说来,如果陷入大火的名画是莫奈的风景画,那她还得给出更多的论点来支持她的论题。


李诞老师谈第二个观点,说自己是自私的,如果人人不在伤害别人的前提下自私,那么社会还是能和谐发展的。这个观点我倒是支持,听着跟市场经济的自我调和有点像,每个人只是通过判断自己是否有利益获得来做出任何一个决策,群体的如此自发性从而形成了稳定的市场经济。但其后又说能成就一个好人的观点,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如果硬要这么说,那想要成为一个好人,大家都去救一只猫吧。


罗振宇导师说人类在听闻到挚爱在临死之前选择的是永恒之物这会让他们内心伤痛减缓那么一点点,这个真是无法体会,所以不敢苟同。当他要观众切身体会的去想临死前选择什么会让亲人心里好受,我还在想或许我会选猫,因为毕竟是活生生的活物,在临死前我散发出的怜悯或许更能让亲人好受些吧。感觉他如此那般自信的发问,让人有点尴尬。其实要说实际情况,我感觉无论哪种,对于我的亲人来说似乎毫无分别,因为我始终都是不在了。


关于李诞老师的第三个观点:不要为了所谓的顾全大局而牺牲了眼前人的利益。

关于这个观点,我想到的并不是不可以,最佳方式就是得到眼前人对牺牲自己的认可,这个从人性角度来看似乎很难办到。

如果得不到眼前受难人的认可,针对这个观点,我似乎还没形成我自己的想法。


薛兆丰导师说的艺术品给小猫生命让了路就成就了艺术品的价值,否则,艺术品将会向大众传达它是建立在猫的生命之上的存在,感觉很难说服人。

从反向来问,现在很多保留下来的文艺品不知道是牺牲了多少代人的心血而来的,难道这就削弱了艺术品的价值?难道就传达了让人们质疑生命的价值了?可见观点一戳即穿。


蔡康永导师虽然拿剪头发和做饭来隐射人们给宠物剃毛和喂食的行为,很贴切,很新颖。但感觉忽略了一点,任何个体站在猫的角度来想,我想大家肯定是想着先被解救出去,也就是首先就要活着,至于人们爱我的方式我可能无法接受,这也是活着后再考虑的问题。所以感觉有点跟论题不挂钩。


ok,吐槽完了。我来说说我自己的观点吧。

我的观点很简单:救名画。为啥?

因为我是写的文章是公开的,是大家都能看到的,是能够向受众传递思想的。个体的生命相较于文明的传承,后者是经过历史长河里千万人努力的结果,对外宣传自然应该是鼓励大家多奉献于国家的文明。就像从小受到的教育要去爱国要乐于助人舍己为人是一个道理。


如果个人真的面对这种情形,这种危急时刻,那自然是依靠本能了。

我感觉我的本能是名画,看不懂名画不重要,重要的是猫的生命在我心里还没达到这么个分量。猫成了碳烤小猫,我出来后若是喜欢猫再养只猫就好了。


最后蔡康永导师和薛兆丰导师开杠的时候,蔡导师成功的下了一个套:动物园不展览蟑螂,所以动物园发生火灾你不会去救蟑螂,就如博物馆本身也不是展览猫的,所以猫也没救的必要性。


蔡康永导师成功的避重就轻了,他拿了一个生命分量在我看来比猫还低的生物来举例子,我倒是想发问,如果论题里的一只猫换成一个婴儿呢?

这时候的辩题是,博物馆里发了一场大火,只能救一幅名画或一个婴儿,你救哪个?

这个显得更加有冲击力了,但仔细想想,曾经的爱国教育,只是给你讲董存瑞邱少云的故事,但定不会残忍的将两者摆在你面前教你如何去做抉择,也就是说这话题太过于直面人性,并不适合公开讨论。


但如果真的面对这种情形,依然是本能在做裁定。

此时我切身体会一下,我感觉我的决定会有变化:我会救婴儿。也许正是薛兆丰教授所阐述的人类共情在此时此刻所发挥的作用吧。但我也相信,总有些人的本能会是救名画,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早已就将保护文明的传承当作了他们一生的远大目标和宏伟愿望。



上一篇:小说情节(2019-11-07 22:26:38)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